十六岁开始发表作品并编辑校园《蓝星》诗报。十八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并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免试破格录取。曾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现为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出版中篇小说集、电影和建筑评论集、散文随笔集、游记、诗集等,结集为六十多个版本。作品被翻译成日文、韩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发表,并有法文版三种和越南文八种出版。即使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压身,他仍能保持勤奋的创作和研究。这种强健的精神和体能与他早年练武的经历有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影《少林寺》播映后引发了全国青少年的习武热潮,十三岁的邱华栋萌发了习武的热情,拳法和掌法,套路和器械,他全都练过。
邱华栋的写作视域宽广,既有描写当代北京城市生活变化和中产阶层生活的城市题材小说,也有关于近代以来西方人在中国的活动的历史小说。城市题材是邱华栋擅长的写作领域,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书写城市生活与其中的个体存在。“北京系列”就写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景观和城市中产阶级生活的隐秘之处。评论家们指出,邱华栋的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博杂的信息和深刻的思考,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写作构建关于北京这座城市的地理坐标和精神坐标。
邱华栋的小说《来自生活的威胁》是一部全景式反应中国当代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生活的小说集,锁定当今急剧转型的社会中勃勃兴起的新阶层,笔调幽默地讲述了一系列发生在北京一个高档社区内的人物故事,展示当代中产阶层生活的真相以及他们的快乐与烦恼。在邱华栋的叙事中,城市不是冷漠的异在,而是具体的、客观的、我们可以触及的实实在在。《正午的供词》描写了电影导演与演员二十多年的成长和爱情经历。《教授》讲述的是一群大学教授的生活,通过一个文学教授的眼睛来打量一个经济学教授“声色犬马”的生活,又通过经济学教授的婚姻变化,折射出当代社会观念的激烈变化在知识分子生活中产生的影响,披露了校园中的学术丑闻、新富人的奢侈生活、校园师生恋、夜总会中的大学生情状等。
邱华栋的近作《时间的囚徒》是一部历史小说,全书三十二万字。小说分三条线索推进,描绘了三代法国人和中国的命运联系,他们对于从清末、民国到当代法国社会的回忆、争论和参与,是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小说结构严密而有纵深感,气势磅礴,显示邱华栋把握宏阔题材的能力,也展现了在全球化语境下作家旷远的历史眼光与更高的文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