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核心无法海外“代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浩月

2016-08-08

res02_attpic_brief.jpg

电影《摇滚藏獒》剧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技术是全世界通用的,文化核心却是无法代工的。

       文艺争鸣

  《大鱼海棠》和《摇滚藏獒》,同样是国产动画电影,同一天上映,又都是创作者历时多年创作出来的诚意之作,所以难免被人拿来比较。然而,拥有如此多共同点的两部作品,在电影市场上的境遇却是冰火两重天。《大鱼海棠》虽然口碑褒贬不一,却因超高的话题性持续获得观众的关注和院线排片的青睐,票房已破5亿元。投资超过3亿元的《摇滚藏獒》却命运多舛,从上映前开始就一路被“排片封杀”“票房注水”“宣发不力,发行团队受处罚”等传闻缠身,虽然也引发了各界热议,但人们对这场电影业罗生门大戏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影片本身的关注,票房不到4000万元。“国际范儿”十足的“藏獒”为何不敌民族风情浓郁的“大鱼”,值得我们思考。

  在近几年的电影市场热潮中,国产动画片的进步有目共睹。《大圣归来》《魁拔》《秦时明月》等优秀影片在创作理念、制作水准等方面努力追赶世界一流动画片的脚步,并尝试在文化层面实现创新突破。在这种背景下,暑期档伊始上映的动画电影《摇滚藏獒》,又为分析国产动画影片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可以研究的样本。这部经过六年的精心打磨,拥有好莱坞动画制作水准和明星云集的配音阵容的国产3D动画电影,改编自摇滚歌手郑钧的同名漫画,讲述了执着乐观的藏獒波弟离开原本要世代守候的藏地羊村,进城寻找音乐梦想的故事。看过这个电影以及了解郑钧的人会知晓,郑钧将自己为追求摇滚梦想而奋勇拼搏的经历融入了波弟的故事之中,试图用光影作为载体将纯粹励志的摇滚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正如郑钧所做的电影主题曲《热爱》中唱的那样,“一直走,到欢声驱散愁容,到心中郁郁葱葱,你会以自己为荣,没有虚度这一生”。

  《摇滚藏獒》除了剧情片这个类型属性之外,还有音乐片的类型属性。因此,作为原始创意的贡献者,郑钧的音乐人身份在《摇滚藏獒》中被时时得以强调。影片中不仅有郑钧创作的《私奔》《热爱》,还有许巍、朴树等圈内好友的代表作品《蓝莲花》《那些花儿》等插曲,与故事结合起来,相互加分。对喜欢这一代音乐人的观众来说,听着这些熟悉的音乐,在一个陌生故事的伴随下,所产生的另外一些情绪,是新鲜而奇妙的。

  然而,除了故事创意和音乐元素里的“郑钧风格”之外,影片更多地洋溢着一种浓郁的好莱坞风格。《摇滚藏獒》一反传统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模式,采取在好莱坞进行前期和后期制作,在中国进行中期制作的路径。从导演、编剧到配乐、剪辑、艺术指导,聘请的创作班底有一大半来自好莱坞。这样的合作模式,在促进中外动画电影创作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海外市场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片中,无论是主角波弟从无名之辈到英雄的成长经历,还是以不断制造挫折来帮助角色变化成长的表达手段,以及好人必胜、亲情至上、友情无价、家园得保的大结局,都是严格按照好莱坞电影合家欢类型化生产的制作规律进行的。作为一部在工整的叙事框架下完成的电影,细节呈现成为衡量其完成度高低的重要标准。该片的细节魅力体现在它对人物性格直接而丰满的塑造,以及贯穿全片的戏谑幽默之中。这种精确的计算,以及把技术手段当载体,来传递属于全人类共通情感的强大能力,恰恰弥补了国产动画片创作的短板。

  用郑钧自己的话说,《摇滚藏獒》力图做到“中国心国际范儿”。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国际范儿”确实很足,“中国心”却不太强劲。那些本该大力弘扬的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东方智慧和精神内涵在影片里蜕变成藏獒、雪山、功夫、中国摇滚音乐等简单的文化符号。本该内化于叙事和视效之中的好莱坞成熟技艺却夹带着美国文化元素,变得明显而张扬。比如大城市闯荡冒险、励志追梦的类型片套路,比如向摇滚偶像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致敬的动画形象安歌士,还有像极了美国大都市的街景、经常在美国影视剧中出现的观光巴士,甚至外国中菜馆外卖用的纸质餐盒等细微之处,都被烙下了美国文化的深刻印记。也难怪很多观众在影片结束,看到片尾字幕一串长长的英文名单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自己刚看的难道不是一部普通话配音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吗?

  《大圣归来》虽然也有明显的工业痕迹,《大鱼海棠》虽然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值得推敲,但这两部电影的角色形象、人物性格、故事内容、画面场景都是中国化的,其本质都是国产动画片。《摇滚藏獒》与《大鱼海棠》《大圣归来》在中国市场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境遇,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看多了好莱坞动画电影的中国观众,可能更愿意看到一部本土文化特征浓厚的国产动画片。因此,如何把握中外合作的度?如何借用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电影?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摇滚藏獒》将好莱坞先进的动画制作技术和理念为我所用的尝试值得肯定。因为经过这样的学习合作,可以帮助国产动画影片的创作者打开眼界,提升技术水平和制作能力,打磨细节,更新观念。但依靠国外创作班底只是权宜之计,要实现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敢于借鉴、勇于学习的同时,更多地将这些技术和经验内化于心,创造真正属于中国的动漫形象、讲述更能引起中国人情感共鸣的东方故事,以本土思维创作出可以推向世界的优秀电影。当然,这是一个困难的、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但电影人应意识到,技术是全世界通用的,文化核心却是无法代工的。驱动动画片乃至整个电影业的动力,应该是源自我们血液里的浓厚情感与文化因子。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