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出席“喻家山文学论坛”
16日上午,作家余华出席“春秋讲学·第11季喻家山文学论坛”,并做精彩演讲。
在谈到“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这一问题时,余华说,“传统是未完成的,而且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有待于完成的。传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革新,当革新出现的时候,就是非常困难的活动,有支持、有反对、有争论,这种困难活动,就是现代性和先锋性。鲁迅那个时候是现代性,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鲁迅他们就是传统了。一代一代先锋性和传统起来了,让传统越来越庞大,更加扎实。先锋性和现代性也会对传统的东西进行一些修正,传统永远是新鲜的,不会陈旧的,传统和现代性永远不是对立的。”
4月9号至16号,余华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图书馆、403国际艺术中心展开演讲。每次活动精彩纷呈,场场爆满。
15号 余华在“长江讲坛”
“莎士比亚的才华就是夸张的才华”
余华说,文学中有很多独特的描写,尤其有很多夸张的描写。余华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个故事举例。一个被诬陷流放荒岛的大臣,在历经磨难且双眼失明之后,又接到皇帝派人送来的赦免诏书。在接到诏书时,这位大臣无动于衷,然后回答说,诏书上的字,就算每一个都是太阳,我也看不见。余华说,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一样,“莎士比亚的才华就是夸张的才华”。
“优秀的作品永不过时”
余华在讲座中经常提到鲁迅、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余华认为,这些文学巨都写下了很多“时代感很强的作品”。而这些刻画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既是社会文本,又是历史文本”。余华谈到自己有一次漫步巴黎街头,面对一个个形形色色、匆匆而过的陌生人时,心中突然涌现出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诗句“人远天涯近”。在异国他乡,在富丽繁华的世界浪漫之都,最能切中自己内心感受的语言竟然出自千年以前的中国古人。对此,余华感慨地说:“优秀的作品永不过时,不同时代作家的作品都会打动你。一个好的作品,好的故事,必定是有灵魂的,作家会把自己的历史观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长江讲坛” 现场座无虚席
“人性的力量”
“人性的力量”是什么?余华讲了两个例子。
一个来自作家法国作家蒙田的作品,讲的是德国在统一之前,有一个城市遭遇了猛烈的围攻,最终因无力抵抗而准备投降。但是进攻一方却不依不饶,扬言要把城内所有男人杀光,只允许妇女和小孩带着自己的东西出城避难,结果等到第二天妇女出城时,他们发现所有的女人都费力地扛着自己的丈夫走了出来。进攻者看到这一幕,深受感动,最终放弃了屠城的计划。
另外一个是余华的亲身经历。他在耶路撒冷参观二战纪念馆时发现,这个纪念馆的顶部像夜空一样,每一个遇难的犹太儿童的名字都被镶嵌在上面,像星星一样闪烁,同时有一个轻柔的声音在一个一个地念这些名字。“每一个死难者都有名字,这就是人性的力量,这也是作品中最需要的东西。”余华说。
“长江讲坛”讲座结束后众多读者排队等候余华签名
“是先行万里路还是先读万卷书?”
每次演讲,余华还和现场的听众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在互动中,余华谈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作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内心所发生的转变。当被问到“一个人是应该先行万里路还是先读万卷书”时,余华回答说:“这两者并不矛盾,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生活的经历非常重要,阅读的经历也非常重要。”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社会时,余华认为,中国有很多问题,这是无须回避的,但是从90年代开始,自己对中国社会充满了信心,他说:“我们国家在变得越来越好。”余华谈到了自己近年来的一个切身感受,那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进博物馆和图书馆,他说:“我现在走进博物馆和图书馆,就像走进车站一样,人非常多。这就是希望!”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