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巴拉诺夫。
巴拉诺夫供图
巴拉诺夫参与编写的《社会语言学》。
莫斯科一景。
影像中国
“我一直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所吸引,对汉字着迷,酷爱中国文学和美食,对中国人民充满感情。”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巴拉诺夫现居俄边境城市赤塔,曾先后在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和福建厦门工作。巴拉诺夫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曾获得福建省“友谊奖”。回到俄罗斯以后,他主要从事翻译和写作,并为中俄两国企业合作牵线搭桥。
热心培育双边交流使者
“在中国生活的8年时光,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旅居中国期间,许多事让巴拉诺夫印象深刻。初到呼伦贝尔,他在一次外出办事时不小心遗失了钱包和重要资料,待回到住处才发现。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有人敲响了房门。打开门一看,一位面带微笑的出租车司机站在门口,把他丢失的东西原样送了回来。巴拉诺夫说:“我丢失的东西里没有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信息,这位出租车司机为了找到我一定大费周折。”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他和俄罗斯朋友、同事也经常感受到中国百姓的善意。这些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让他感受到中国人的友善、真诚和乐于助人的品格。
离开呼伦贝尔,巴拉诺夫来到厦门大学担任俄语教师,并在那里工作生活了7年。站在讲台上,看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一个个埋头学习的身影,他下定决心,要竭尽所能上好每一节课,为培养两国未来的交流使者贡献力量。
在授课之余,巴拉诺夫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与中国同事合著了《社会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等教科书。为了培养学生向俄语国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巴拉诺夫还用俄语教授中国文化专题课。他说:“讲授这门课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我必须加深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才能教中国学生。也因此,我想要深入研究中国的愿望更强烈了。”
让巴拉诺夫感到欣慰的是,他教授的每一届学生都成绩优异,有的还赢得了全国俄语奥林匹克竞赛冠军。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投身于外交事业,有的逐渐成长为国际问题专家。2010年,为表彰巴拉诺夫对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福建省政府授予他“友谊奖”。
业余时间,巴拉诺夫有空就会自驾到中国各地游览。他说:“中国的公路棒极了!沿途会看到很多有趣的东西,即使行车跨越数千公里也不会感到疲倦。”每到一处,当地的名胜古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特色美食都很吸引他。此外,现代都市宏伟壮丽的各式建筑、休闲度假胜地的秀美山水、各具特色的展览推介活动也都让他印象深刻,旅行让他融入了中国人丰富多彩的生活。
介绍两国最有趣最重要的事情
回到俄罗斯以后,巴拉诺夫在一家采矿企业担任翻译,业余时间还在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在青年时代,巴拉诺夫就读过许多俄语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其中既有《诗经》《论语》《史记》等古代文化历史典籍,也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名著,还有鲁迅、老舍、茅盾、莫言等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巴拉诺夫说:“年轻时读苏联著名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翻译的李白和杜甫的诗,给了我非比寻常、如痴如醉的阅读体验。至今,这些诗仍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当我掌握了汉语,再来阅读中文原著时,这些作品又散发出新的光彩和韵味,如同初春时从刚刚解冻的泥土中喷涌而出的涓涓细流,潺潺流动。”之后,巴拉诺夫开始翻译中国文化经典,并将自己的翻译版本与阿列克谢耶夫、米亚斯尼科夫等知名汉学家的译法对照完善。
巴拉诺夫期待有更多俄罗斯青少年学习汉语。他感慨道:“几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了甲骨文。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用汉字进行的文学创作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诗经》就是其中的代表。汉字是中华文明带给世人的珍贵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巴拉诺夫认为,象形文字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汉字最初以象形文字为主,像一幅幅画一样,逐渐演变为音、形、义的集合体。学习汉字,就像猜谜语、完成复杂的填字游戏一样有意思。
尽管已经离开中国,巴拉诺夫仍然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与中国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每当有新发现,他都会感到很兴奋。“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了解越深入,到中国的次数越多,同中国人的交往越深入,我对中国的印象就越鲜活、深刻。”巴拉诺夫说。如今,巴拉诺夫和他的中国朋友们更多借助邮件、社交媒体和即时通信工具进行线上联系。他说,“我将继续向俄中人民介绍两国最有趣、最重要的事情,为双方交往尽心尽力。”
本文原载于《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5日 第 07 版)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