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说
在差异中促进文化互知
埃及出版人兼汉学家艾哈迈德·赛义德,中文名白鑫。2006年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白鑫曾到埃及军事学院当过汉语教官,在中国生活了12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一直从事中阿图书出版和翻译工作。现任埃及、阿联酋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
以下为白鑫访谈实录整理:
大约在2011年之前,中国出版社基本上不参加阿拉伯国家的书展,也不做出版交流。起步之初,我们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够让中国作品在阿拉伯国家的书展上存在下去,那时候中国作品展连存在都是个难题。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到2018年的时候,所有的情况都变了,阿拉伯读者们开始主动对中国相关的东西感兴趣,开始有读者过来询问中国图书。我没有想到,在全世界最大的书展之一——开罗书展上,会有读者过来问我们有没有刘震云新书,这位读者并不知道刘震云长什么样子,但是他看过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和《塔铺》,他了解到刘震云新出版了一本小说,就想要看他的阿语版。类似的情况有很多,问余华、莫言、徐则成等中国著名作家的人比比皆是。现在中国图书已经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种市场需求了。
《在细雨中呼喊》(阿语版)
阿拉伯读者对于图书内容的选择也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觉得阿拉伯人应该会更想看关于中国伊斯兰教的图书,因此一开始我们翻译了50多本中国伊斯兰教相关的图书,但是后来我发现读者们对这个没有兴趣。相反,他们对中国本身的文化很感兴趣。他们想了解中国的道家、儒家,中国的孔子、老子,以及中国的《孙子兵法》等,他们想了解习近平主席,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想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中国是如何能够在40多年的时间里,达成了这么多奇迹般的成就。相较于中阿文化的共同点,他们更喜欢去了解中阿文化中的不同点;惊叹于“中国式速度”的同时,他们更想了解这种“速度”背后的文化根源。
阿语版中国经典文化译作
所以现在在面向普通读者的中国图书里,卖的最好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的图书。比如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阿拉伯国家,我们是这本书的独家销售代理,上次我们去利雅得的书展,当时带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共计300多册的书,在书展还剩4天的时候,书就已经全部卖光了。此外,当地的研究中心和政府机构采购了5000册,他们要摆放在全国最大的书店的城市分店里,这种图书分店类似于中国新华书店的分店一样。新冠肺炎刚开始爆发的一两年,我们做了30多种图书,都是在介绍中国是如何防控疫情的。这些书全部放在Facebook和相关网站上,供读者免费下载阅读,其中一些书的下载量已经达到了20多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语版
这些都是阿拉伯读者主动了解中国的生动事例,可见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同等重要。共同性是我们隐含的文化基因,差异性会使我们互相吸引,从而促进文化的互知。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遵循这个原则,才能让两大文明更好地交流互鉴。
——摘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史”访谈片段——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