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汉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成功召开。论坛围绕着“汉学发展趋势与特点”、“汉学家与当代海外中国文化建设”、“汉学参与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三个方面展开。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在发言中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内汉学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回顾,指出海外汉学研究已经进入到我们中国学术自身的建设之中,成为我们中国国内学术的重要生长点。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中,重视海外汉学发展和汉学家人才的培养与扶持是必要举措。
张西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近四十年来关于海外汉学研究著作出版的情况是令人惊讶的,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学研究室的尹汉超老师在即将出版的《1978到2018中国海外研究目录》中做过统计,四十年来我们翻译出版了八千本书,写作出版了三千二百本,中国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超越这个数量,说明国家和学术界逐步将把海外汉学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的生长点来给予重视。
初步统计在国家社科基金中,有关海外汉学中国典籍外译的项目加起来,无论重大项目还是一般项目,分布在各个学科中加起来竟有一百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的目录分布和教育部有所不同,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既含中国语言也含外国语言,在历史等其他学科中也有涉及,可见国家在这方面投入是非常大的。其中“丝路书香工程”和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当代学术外译项目的作用尤为突出,为中国学术“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保障。
随着中国著作在国际范围广泛传播,海外汉学日益成为中国国内学术的一个重要生长点,推动了国内学术的变革。目前中国学术的发展已不能仅仅在中国本土范围内展开,而海外汉学的存在则预示着中国的学问已经成一个世界性的学问,如果你不看这些翻译的书,不看在巴黎、纽约出版的这些书,你就很难展开自己的学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夏志清先生所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改变了中国文史界热衷于研究“鲁郭茅巴老曹”的情况,引导大家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人,这也是对中国学术的重要补充。由此可见,汉学这一发生在域外的学问已然深深卷入到我们自身的学术建设之中,这也是海外汉学的学术意义所在。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