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发布》杂志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宣部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五洲传播中心)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外宣刊物。
由中宣部主管的国家级外宣期刊《中国新闻发布》在新出版的2023年第12期(总第024期)“读懂中国”栏目刊发了委内瑞拉安第斯大学非亚拉研究中心教授兼研究员、委内瑞拉中国研究会秘书长诺伯特·莫利纳·梅迪那(Norbert Molina-Medina)署名文章《中国改革开放之我见:亚洲大国的复兴之路》。去年七月,诺伯特·莫利纳·梅迪那(Norbert Molina-Medina)教授受世界汉学中心邀请参加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并正式入驻世界汉学中心开展联合汉学研究、文学翻译等学术工作。本文为诺伯特·莫利纳·梅迪那(Norbert Molina-Medina)教授入驻世界汉学中心访学期间所作,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2023年7月,梅迪那应邀到北京参加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随后来到位于青岛的世界汉学中心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工作。
今年12月,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5周年。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几个基本目标,其中,刻不容缓的两个目标是国家统一和经济恢复。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通过实行包括对外开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实现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强国的目的。我们可以从近现代世界与中国历史、国际关系乃至科技发展等不同层面,去探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程。
从19世纪中叶以来经历的长期危机严重打击了中国文明,导致近代中国陷入落后和贫穷之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45年前开始的结构性改革是应社会自身持续数十年的强烈呼声而展开的。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先后爆发,中国被迫签署了诸多不平等条约,由此导致领土丧失、支付战争赔款以及被迫开放市场,并饱受西方列强为征服这个亚洲巨人而采取的其他行动的摧残。而西方列强采取这一系列行动的起因,只是因为清政府试图遏制来自英属印度的鸦片贸易——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前文提及的中国19世纪经济和社会文化危机的其他鲜明例证还包括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这两场农民起义凸显了中国底层人民对国家衰微的无奈以及对无力抵抗外国侵略的深深不满,进一步加剧了封建社会的解体。进入20世纪,主宰中国命运近三百年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覆灭,但随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也未能搬走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反而深陷无休止的内战之中,期间还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侵略。直至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才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在中国人所谓“屈辱的世纪”中,我们提及的各种情况成为政界和学术界认识中国转型和现代化紧迫性的基石。在亚洲地区,日本自1868年起通过明治维新开启了资产阶级改革进程,这让世纪之交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可以效仿或学习日本的这场改革。20世纪20年代,两个现代化政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提出要建设新的社会模式。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党之间的内战终见分晓——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为胜利者,也为中国后来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地研究并得到广泛认可。可以说,中国的这条道路是一场典型的试验,且在起始阶段得到了当时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的建议和帮助。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生动再现了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峥嵘岁月,自2018年11月8日起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视觉中国/供图
接下来,我要简单介绍一下构成改革开放历史背景的其他事件。首先,中国于1971年10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1972年2月理查德·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得以缓和后,中国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局面就此打破。从此,中国与更多国家建交或实现关系正常化。其次,领导中国党和国家的两位重要领导人周恩来、毛泽东于1976年相继去世。最重要的是,由革命先驱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另一位伟大领袖邓小平的领导下得到了实现的机会。
对于邓小平来说,要实现让中国摆脱贫困的目标,并不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但社会主义必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为此,必须认识到建设精神文明的基础来自物质文明,反之则不成立。这一宏大的事业不仅需要经济资源,更需要外来的人才、知识和技术。由此,中国打开了与世界交流的大门,逐渐转变为一个繁荣的现代化国家。
那时,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的现代化。在逐步转型的社会氛围中,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角色日益凸显,在扭转农村与城市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不对称性中作用巨大。邓小平坚信,中国的根本目标在于摆脱贫困,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帮助中国真正实现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在发展层面,与四个现代化建设相伴随的是在政治上指导这一进程的四项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样,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可以在作为政治主导者的中国共产党的规划、监督下进行。当然,中国正在践行的这一试验性道路,对于习惯了奉自由主义为圭臬的西方来说有些难以理解。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农村,由于巨大人口负荷导致的农村普遍性贫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为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经济特区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连接的窗口。1984年,邓小平提出“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要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城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革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导,同时逐步激发了私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在这看似无声无息的转变中,中国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形象,走向城市化、现代化,机遇的大门随之敞开。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摒弃了原有的粗放经济模式,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深圳中央商务区日出
另一方面,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在这45年里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早已下定决心,不会允许类似“屈辱的世纪”再次发生。作为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之师,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是世界上装备最先进的军事力量之一。当今的中国已不再是19世纪软弱可欺的清帝国,而是一个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强大国家。
这个过程并非一路坦途。正如中国领导人所预见的,要实现建设现代化国家并构建和谐社会的梦想,必须直面各类挑战——大城市过度拥挤、通货膨胀、环境污染、贫富不均和贪污腐败,等等。尽管如此,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人民在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提升,以及中国在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的社会变革——这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脱贫攻坚工作尤其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2年世界发展报告》,自改革开始以来,中国已使近8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这意味着全球减少了近四分之三的贫困人口。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主席正式宣布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过去八年里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些卓越的成果表明,这个亚洲大国提前十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到2049年,中国将会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届时,在实施长期经济规划后,中国将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妥善应对多重挑战,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环境持续改善、减少贫富分化和地域不平衡、强化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政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刺激国内消费,以及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等。
如果要说中国在过去的45年里证明了什么,那无疑是这个国家卓越的应变能力。持续的经济改革使中国恢复并巩固了在近代的一个世纪中曾经失去的稳定和独立,这一试验性进程在世界历史上没有任何先例。即使仍存在各种问题,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是一个现代化、充满活力、谦逊有礼的国家,更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活力反映了其在全球层面不断增加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毫无疑问,未来几十年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至关重要。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