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 | 世界汉学家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委员阿齐兹:让阿拉伯世界更好认识中国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2024-08-27

1.jpg

  阿齐兹(Abdel Aziz Hamdi)是埃及知名翻译家和汉学的重要创立者,被誉为“中阿人民的友好使者”。阿齐兹现为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埃及高级文化理事会翻译委员会委员、埃及作家协会会员,同时担任世界汉学家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埃及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在近半个世纪的汉学生涯中,他始终专注于中文教学、汉学研究及翻译工作,为推动阿拉伯国家民众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阿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杰出贡献,曾获中埃文化交流贡献奖和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png

  世界汉学家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埃及汉学家理事会召集人,埃及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爱资哈尔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中文系主任阿齐兹(Abdel Aziz Hamdi)多次入驻世界汉学中心开展学术工作和国情研修。

  在中埃友好交往中迈上汉学求索路。阿齐兹的漫漫汉学求索路,始终是与新中国成立后日益密切的中埃友好交往分不开的,亦因此为埃及汉学的创立发挥了奠基作用,而被视为第一代埃及本土汉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埃友好交往进入新阶段,双方文化交流于1954年正式启动,每年互派留学生,同时中国向埃及派出中文教师,由此开启了当代埃及中文教学体系化之先河。1977年,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正式成立埃及第一个中文院系,阿齐兹是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招收的第一批中文专业本科生。阿齐兹回忆道:“那时候,在我们埃及没有人学中文,也无人会说中文,自然不能满足两个国家友好交往的需要。所以,艾因·夏姆斯大学跟中国教育部签订协议,开设了中文系。我是该系的第一批中文系学生,我们第一批只有12个同学。”当时,给他们授课的并不是埃及本土老师,而是中国教育部派来的两位中文博士,阿齐兹至今仍然记得他们。

3.png

  2023年12月22日上午,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世界汉学中心与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承办的“文明互鉴与区域发展——北非地区汉学家大会”在摩洛哥成功召开。阿齐兹(Abdel Aziz Hamdi)参加会议。

  阿齐兹在埃及国内学习中文一年之际,恰逢中国驻埃及使馆致函艾因·夏姆斯大学,可以提供选派埃及优秀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前往中国学习一年的机会。1978年冬,他来到位于五道口的北京语言学院(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学习。自此,阿齐兹的汉学求索之路始终未曾脱离中国,多次前往中国拜师深造,特别是在学术导师北京语言学院李润新教授的指导下,先后攻读了中国现代文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完成的硕士论文《丁玲和她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博士论文《论柳青的文学创作道路》,在答辩中都获评为“优秀”。李润新教授认为,阿齐兹对中国充满了感情,是一位难得的文学翻译人才,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造诣较深。

  得益于中国的悉心培养与文化熏陶和自己的发奋钻研,四十多年来,阿齐兹从最初的汉学门外汉,成为一名在阿拉伯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汉学家。

4.png

  阿齐兹(Abdel Aziz Hamdi)在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大会上以“中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接受”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向阿拉伯世界宣介真实的中国。阿齐兹曾为中国学术期刊《国际汉学》题词:如今汉学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在他看来,从事汉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

  中国形象一度在阿拉伯地区被简化为“中国制造”,阿齐兹对此忧心忡忡,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笔助力筑牢中阿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翻译更多优秀中文书籍,把中国的思想文化与发展情况更多介绍给整个阿拉伯世界,让阿拉伯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一个客观真实、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中国。因此他非常重视翻译的质量问题,认为,“翻译是桥,如果译作质量无法保证,就无法将中国的好作品送达阿拉伯世界,不仅有损作品本身,也有损中国形象”。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得到积极响应,中阿双方合作不断加强、人文交流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阿拉伯读者渴望通过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现状,中国文学在促进中阿双边民心相通中的作用自是不可或缺。为此,阿齐兹选择翻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作家的代表作。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曹禺的《日出》《原野》,以及《田汉剧作选》《沈从文小说选》等。他还翻译了铁凝的《哦,香雪》,余华的《活着》,莫言的《蛙》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如今,在阿齐兹等阿拉伯翻译家的努力下,中国文学越发成为联结中阿人民的心灵纽带。

  在阿齐兹看来,仅仅依靠译介文学作品来介绍中国是不够的,还需要更为广泛地将中国思想、历史、文化、学术等方面的精品图书译成阿拉伯文版本。于是,他又不遗余力翻译了《论语》《老子》《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文化要略》等专著。除了翻译工作之外,阿齐兹始终不忘躬耕于汉学领域,研究内容涉及中国文史哲,撰写了《中国的尝试》《中国的穆斯林》等著作,编著了《中国作家小辞典》等工具书,这些成果在阿拉伯世界汉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成为阿拉伯国家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书籍。

5.png

  7月3日下午,世界汉学中心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开幕,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阿齐兹(Abdel Aziz Hamdi)受世界汉学中心邀请来华参加。

  致力于推动中阿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阿齐兹在中国学习工作长达15年之久,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留下了他孜孜以求的勤学足迹,阿联酋驻华使馆、中—埃商务理事会映射出他不辞辛苦的忙碌身影。他热爱中国,与一位中国姑娘喜结良缘,并将中国视为“第二家乡”。

  越是深入了解中国思想文化,阿齐兹就越来越深切意识到,中华文化蕴含着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价值追求,民为邦本、仁民爱物的人本思想,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的世界情怀,使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历经磨难而经久不衰,亦同时具有跨越时空和疆域的世界价值。越是深层接触中国现实,阿齐兹就越来越真切感受到,中国是如此的古老而又现代、如此的美丽而又丰饶、如此的广袤而又壮阔,她的每一面都展现出谜一般的色彩以及别样的深沉与厚重,而令人对她不能不情有独钟。阿齐兹持续关注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当代中国特别是新时代中国抱有别样的情感,始终坚定地与中国站在一起,多次参加由中国有关方面组织的国际汉语研讨会、中外出版翻译恳谈会、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文学联盟、世界汉学家大会等交流活动,致力于推动中阿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针对美国学者亨廷顿关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因存在根本不同而会发生冲突的观点,阿齐兹予以了批驳。他认为,对中阿双方而言,从古已有之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建设,都是立足于不同时代的历史语境畅通中外文化交流之路、构建东西方文明桥梁,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这表明中阿双方始终保持着民心相通,在不断朝着更加团结合作的方向携手同行。在阿齐兹看来,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强调和谐、进步和发展,本质上都符合人民的利益而具有一致性,故而使得二者之间具备了对话沟通的无限潜能。

  2023年7月,阿齐兹出席了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现场聆听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的贺信,并在会上以《中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接受》为题发表主旨演讲,阐释了中阿文化之间的交往互通。阿齐兹认为汉学家得到习近平主席的关注和支持非常宝贵,汉学家要珍惜这份信任,发挥自身在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着力把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致力于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吴文志